ENGLISH |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提出加快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的问题,主要围绕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展开,以提升农产品产区贮藏保鲜和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赋予了“最初一公里”更丰富的内涵,更明确地把初级农产品的源头分级、分拣、冷库储藏等初加工包含在内。
从一些调研经历看,初加工可以大幅降低产后损失率,对小农户的直接增收效应非常明显。对很多小农户来说,过了这一关,才是后端的精深加工和更前端的标准化种植。这种产地初加工的需求和实践,在拼多多等新型电商推动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电商平台和“新农商”们,在实践中不仅“生长”出了各种具体标准,引导供应链根据农产品的大小、品相等进行分级,也在生产环节主动探索相关标准,带动产业标准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些源于市场和行业的具体实践,为大范围推动我国农产品的产地源头分级提供了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直连,将能更大幅度降低产后损失率,提升农民收入。
大国小农的国情下,依靠传统销售渠道的小农户,往往是被动地将农产品交给上门收货的代办,或自己送到附近的收购点。蔬菜、水果往往是大小、优劣混装,没进行必要的分级分等。这导致两个问题,首先是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高,目前,我国的粮食、水果产后损失率都远高于日本等国家;其次是农民收入受限,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近年来,涉农电商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产品的源头分级,对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明显作用。
第一,电商直接面对消费者,需要严格的细分标准,以满足不同需求。比如拼多多平台上的丹东草莓,按照单果20、30、40克分成不同等级,40克的能比20克的每斤贵3元到4元。其他大多数水果都遵循同样的道理。对农产品进行源头分级,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第二,分级后,可以满足农产品消费多样化需求。一些被传统渠道低价收购甚至排斥的小果型,因为契合办公室白领一族的小分量需求特征,甚至可以在电商平台上热卖畅销。一些知名农产品品牌的“花斑果”,被单独区分出来后,价格优惠,口感不变,极受电商消费者欢迎。这些农产品都能仅靠着“分级”这一简单的初加工过程,在新的电商销售体系里,就能从“卖不出去”变成“香饽饽”,为农民带来显著收入增加。第三,电商平台沉淀了大量基于无数市场交易过程形成的分级标准,这些标准,结合科研机构,可以反馈到产业链前端,形成供应链和生产标准。
建立相对独立的网销分级标准。线下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标准。但是,通过电商渠道的大规模农产品上行是近年来的新现象。电商新业态下,消费者的需求更为多元细分,消费者对大小、口感、品质的要求,也能更准确和快速地传导到生产端,从而更好地实现“市场导向”。农产品源头分级分类的标准,可以充分吸纳网销的特点。
建立地方政府、电商平台、科研机构和行业的协同机制。建立源头分级标准,要结合市场性、科学性、可执行性等多个维度。比如电商平台拼多多联合江苏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探索制定长三角的螃蟹分级标准,就是在多地政府支持下共同推动的。基于这些新的标准,再往上就可以探索高品质、名品牌的形成,让农民产生更大收益。
分级标准要前推到生产端,并全产业链覆盖。分级标准要进入生产端,需要通过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对小农户进行统合,推动农业的标准化发展。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比如包装上,建议更好地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鼓励农产品分级包装和依法标识标注,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分级。”(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 赵皖平)